1. 首页
  2. 生活

安流陶瓷探访记

“吉水缸麻响当当,早糯蒸酒过重阳。等到冬下过春节,缸缸娘酒十里香。”这首五华山歌唱出了客家地区酿娘酒迎接“过年”的习俗,酿娘酒必备的器皿是酒缸酒瓮。五华一带最出名的酒缸酒瓮,来自安流镇吉水村。据悉,吉水村汤氏世世代代祖传陶制酒缸酒瓮,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悠久历史,各种陶制品,远近闻名,走进家家户户,成为传统生活必需品。

随着各类塑料和金属器皿的大批量生产,轻便、美观、实用、廉价的新材料产品,正在势不可挡地取代着土陶制品的“王者地位”。耗资耗能耗时耗工耗力的传统手工艺,面临被淘汰失传的巨大威胁。然而,土陶制品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,其他任何器皿无法企及。

安流陶瓷探访记

客家土陶酒瓮具有环保、催陈等优点,有人实验用陶罐窖藏2年的米酒酒质抵得上玻璃瓶藏10年的品质;水缸无污染,不易变质,方便清洗;咸菜瓮腌制的咸菜,味道独特,久藏不变色不变味,不起其他化学反应;砂煲炖菜口感浓香,保温保鲜……土陶器用途广泛,市场大,这传统古老技艺得以世代相传。

为揭开客家土陶神秘面纱,我们来到安流陶瓷厂(成立于1958年),在第27代传承人汤可珍的引领下,实地探访制陶现场,亲历“吉水缸麻”诞生过程。

安流陶瓷探访记

选土和泥 最佳陶土是地下三四米深处经雨水冲积沉淀几千年的粘泥,颜色略黄带微黑,质地稍硬,耐高温。陶土一般不是单一的,黑色土粘性好有韧度,黄色土硬度高质地刚,两种土按比例搅拌均匀,注水浸泡充分。沉睡几千年的泥土,重启生命模式,展开一场精彩演绎。

制作陶泥 和泥浸泡完成后,用人工反复踩踏搅拌加强陶土的粘性和柔韧性,以便塑成各种形状。碾泥是必不可少的工序,陶泥含有少量的矽石和杂质,经过2次细碾,陶泥细腻柔韧,可塑性加大,不伤手,制出的陶器光滑美观。毛姆说,上帝的磨盘磨得很慢,却碾得很细。慢工细活出精品。

捏土成坯 师傅按照陶器的大小和造型,切取适量陶泥,经过再次揉捏,放置转盘上转动,灵活的双手不停捏造,制成陶器粗坯。

安流陶瓷探访记

精打粗坯 粗坯表面粗糙,线条单一,缺乏弧度和饱满感,还需要师傅用木锤和石锤,里应外合精心打磨。师傅一只手拿着石锤伸进陶内,一只手拿着木锤在陶外,两只手处在同一位置,外面锤打,里面迎合,同时用力,不致于敲破陶器。木锤是宽面的,表面刻有各种纹理,根据不同需要,敲打出想要的花纹。绕数圈拍打粗坯上百次,陶器逐渐成型,变得美观圆润。

安流陶瓷探访记

晒坯上釉 陶坯成型,放置阳光下晒干。陶坯表面粗糙不光滑,需要上釉。普遍选取红火石(牛肝石)作釉材,去除杂质粉碎搅拌成稀糊,陶坯放进釉池,反复旋转充分上釉。上釉既能提升陶泥的耐高温程度,提高陶瓷的出品率,还能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滑度,外形美观大方,质感好,不伤手。

安流陶瓷探访记

烧窑成品 最后一道工序是烧窑,完成所有前期制作后,装土进窑,将各类陶坯运输到土窑里烧制。土窑呈长龙状,自下而上,容纳酒缸水缸酒瓮咸菜瓮、烟涵水涵、金斗瓶等陶坯,装窑完毕点火烧窑。整窑需要30个小时以上才能烧制完成,中途不能间断,火候的掌握,直接关系到陶品的质量。烧制完成后熄火冷却2、3天即可出窑。出窑后,由于火力等因素影响,可能有陶泥吸附在陶品上,形成粗硬疙瘩,容易伤人。这就需要进行打磨,磨去多余部分,即可出厂销售。

从泥土挖掘重新唤醒开始,到成品的各个环节,一直都是手工人为制造,每一个细节都融进了人的情绪、手法和思想等;它们走进千家万户,与人们朝夕相伴,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;人的生命结束后,骨灰进入金斗瓶(骨灰瓶),它还守护着生命的另一种永恒。每个陶器都是有生命的,它的存在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。土陶是一个远古文化和社会符号,可以上溯到几千年的中国文明进步史。如今土陶的生命依旧充满生机和活力,同时面临着缺乏传承被彻底淘汰的命运,此时需要更多有识之士,出谋献策来保护这独特的历史传承手工艺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五华资讯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msmn.com/shenghuo/1645.html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312394369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